[訪問手機版]
掃一掃關注學校更多資訊
福州大學至誠學院2017屆校友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世界頂級期刊《Nature》發(fā)表論文
近日,福州大學至誠學院校友、2017屆材料化學畢業(yè)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世界頂級期刊《Nature》發(fā)表了題目為“Growth of diamond in liquid metal at 1 atm pressure”的研究論文。
據悉,在地球地幔的金屬熔體中,形成了天然金剛石diamonds,溫度為900–1,400°C,壓力為5–6GPa。根據碳相圖,
高壓和高溫條件下,金剛石具有熱力學穩(wěn)定性。通用電氣(General Electric)科學家于1955年發(fā)明并使用了一種高壓高溫設備,通過在約7GPa和1600°C條件下,使用熔融硫化鐵,以人工合成了金剛石?,F有模型認為,只有在高壓和高溫下,才能使用液態(tài)金屬生長金剛石。
作者在研究論文中,報道了在沒有晶種顆粒的情況下,使用液態(tài)金屬,但在1atm壓力和1,025°C下,金剛石晶體和多晶金剛石薄膜的生長,打破了高溫高壓的合成制備模式。通過甲烷的催化活化和碳原子向表面區(qū)域內的擴散,在由鎵、鐵、鎳和硅組成的液態(tài)金屬表面,實現了金剛石生長。研究發(fā)現,在液態(tài)金屬表面,碳的過飽和導致金剛石的成核和生長,并且在穩(wěn)定四價鍵碳團簇中,硅元素起著重要作用,四價鍵碳團簇在成核中起著重要作用。在中等溫度和1atm壓力下,在液態(tài)金屬中,生長(亞穩(wěn))金剛石,為進一步的基礎科學研究和這種類型生長縮放提供了許多可能性。
在石墨界面處的液態(tài)金屬表面上,合成金剛石
13C標記的原生金剛石表征
SEM-FIB制備的橫截面樣品TEM數據